一機械設備漏油的分類
漏油通常可劃分為滲油、滴油和流油三種形態。目前一般規定,靜結合面部位,每0.15h滴1滴油為滲油;動結合面部位,每5min滴1滴油為滲油。無論是動結合面還是靜結合面,每2~3min滴1滴油時,就認為是滴油。每1min滴5滴油以上時,就認為是在流油。
二 機械設備漏油的常見原因分析
(1)設計不合理引起的漏油
1)選用密封件與使用條件不相適應造成漏油:在機械設備中最常見的O型橡膠密封圈,選用時必須根據使用條件和工作狀態進行選擇。在油潤滑條件下,當密封壓力小于3MPa時,可選用低硬度耐油橡膠O型密封圈。當密封壓力達到3~5MPa時,應選用中硬度耐油橡膠O型密封圈。當密封壓力達到5~ 718MPa時,應選用高硬度耐油橡膠O型密封圈。若在油潤滑時選擇了普通橡膠O型密封圈,或者雖然選用了耐油橡膠O型密封圈,但應用壓力范圍低于設備的實際密封壓力,也會造成設備的漏油。
2)沒有合理的回油通路,使回油不暢造成漏油:如軸承處于回油不暢,就容易在軸承蓋處出現積油,或者形成一定的壓力,使軸承蓋處出現漏油現象。有的設備回油孔位置不對,容易發生被污物堵塞、回油不暢而出現漏油現象。有的設備回油槽容量過小,容易造成回油從回油槽溢出的現象。
3)該密封的地方沒有設計密封,或者密封尺寸不當,與密封件相配的結構不合理造成漏油:如箱體上的螺釘孔設計成通孔,又沒有密封措施;箱體蓋處沒有設計密封墊;轉軸與箱體孔的配合間隙過大;密封圈與軸配合的過盈量不合要求等情況都可能造成設備的漏油。
(2)制造缺陷和使用損壞引起的漏油
1)鑄造箱體時,質量不合要求,出現砂眼、氣孔、裂紋、組織疏松等缺陷,而又未及時發現,在設備使用過程中,這些缺陷往往就是設備漏油的根源。
2)密封圈長期使用以后,摩擦磨損會使其喪失密封性能,或者橡膠等材料老化使密封圈完全損壞,以及轉軸與套之間由于磨損,使孔軸間間隙增大,從而引起漏油。
3)設備制造加工得不好,往往是造成泄漏的重要原因。其中主要是表面粗糙度問題。表面粗糙度應根據密封的方法、部位及選用的密封件來確定,過高過低都不好。密封面表面粗糙度過大容易產生界面泄漏。表面粗糙度過小,有時也會造成泄漏,如采用液態密封膠時,密封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8L m時,反而密封效果不好,采用O型密封圈作動密封,如軸的粗糙度小于Ra01025L m,其密封效果也就不再提高,甚至下降。
(3)維修不當而引起的漏油
1)相關件裝配不合適引起的漏油情況比較常見。如箱體和箱蓋之間的結合面處有油漆、毛刺或碰傷,使結合面貼合不嚴;未加蓋板密封紙墊或蓋板的密封紙墊損壞;密封圈在拆裝過程中劃傷損壞或者裝配不當等原因都會產生漏油。
2)換油不合要求,也會引起設備漏油。換油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:①是對于采用高粘度潤滑油進行潤滑的零部件,換油時隨意改用低粘度的潤滑油,使設備中的相應箱體的密封性能受到影響。②是換油時,不清洗油箱,使箱中污物有可能進入潤滑系統而堵塞油路,造成漏油。③是換油時加油過多,在旋轉零件的攪動下,容易出現溢油而造成漏油。
3)對潤滑系統的調節不合適而引起漏油。如調節潤滑油系統時使油壓過高,油量過大,與回油系統以及密封系統不能相適應而產生漏油現象。
三? 常見漏油故障的治理
(1)治理漏油故障的一般方法
1)調整法:通過調整液壓潤滑系統的油壓,減少系統壓力,調整滑動軸承,減少軸承與軸頸之間的間隙,以減少設備由于溢流過大而引起的滲漏。調整刮油裝置如毛氈的松、緊、高低,以克服刮油裝置失效而引起的漏油問題。
2)緊固法:通過緊固滲漏部位的螺釘、螺母、管接頭等處,可以消除因聯接部位松動而引起的漏油現象。
3)疏通法:保證回油暢通是治漏的重要措施。在回油通道上,如果回油孔過小,結構不合理,被污物堵住,應及時將回油孔擴大,排除污物,進行疏通,或者增加新的回油孔槽管路。
4)封涂法:對于管接頭,箱體接縫處可以涂抹封口膠進行密封緊固,以消除滲漏現象。
5)堵漏法:尤其對于存在砂眼、透孔的鑄件可以采用堵的方法進行治漏。如用環氧樹脂堵塞箱體砂眼或者被打透的螺釘孔。另外也可以用鉛塊等物進行堵塞。
6)修理法:箱蓋結合面不嚴密時應進行刮研修理。由于油管喇叭口不合適而造成管接頭處漏油時,應對喇叭口進行修理。液壓潤滑控制系統元件因為出現毛刺、拉傷、變形而造成的外部或內部漏油現象,也可以通過修理法排除漏油故障。
7)換件法:當設備漏油是因密封件磨損、相關件損壞而不能修復時,應進行更換。換件時要注意新換件與相配件要保持合適的配合關系。
8)改造法:在治漏過程中,有時還需要通過改善密封材料,改變緊固方法,改換潤滑介質,改革回油位置,改進防漏措施等,才能消除設備的漏油現象。
(2)裝配順序(以安裝泵為例)
1)機械密封靜止部件的組裝:1將防轉銷裝入密封端蓋相應的孔內;o將靜環密封圈套在靜環上,將靜環裝入密封端蓋內,要注意使防轉銷進入靜環凹槽內。安裝壓蓋時,注意不要使靜環碰軸。螺栓應分幾次均勻擰緊。
2)機械密封旋轉部件組裝:將機械密封的旋轉部件依照先后次序逐個組裝在軸上。若有軸套,則要在外面把機械密封旋轉部件依次組裝在軸套上,然后將帶有機械密封旋轉部件的軸套裝在軸上。
3)將密封端蓋裝在密封體上,并用螺釘均勻擰緊。
4)盤動試車是否輕松,若盤不動或吃力,則應檢查裝配尺寸是否正確。
四? 機械密封運轉的故障處理
(1)開始就泄漏
1)檢查裝配質量是否符合技術要求,彈簧壓縮量是否符合規定。
2)檢查動環、靜環的密封端面是否損壞。
3)檢查密封端面是否端正。
(2)運轉中泄漏量突然過多,此時應停車進行檢查
1)檢查動環、靜環密封端面的磨損情況與表面質量的變化,若已破壞則應返修或更換新件。
2)檢查動環、靜環的輔助密封圈的安裝位置是否正確(如V型圈的唇口應朝向壓力端)、有無損壞。若安裝有誤則重新安裝,若已損壞則應重新換件。
3)檢查密封腔體內是否混入固體雜質,傳動座內是否充滿了雜質,影響動環的軸向浮動和彈簧的補償。
4)檢查緊定螺釘是否松動,破壞了機械密封的正常工作狀態。
5)檢查固定端蓋的螺釘是否松動,而引起密封端蓋的偏斜。
6)檢查泵的軸向竄動和徑向振動是否超過使用的技術要求。
7)若是裝軸套的情況,檢查軸套與軸之間的密封是否損壞,位置是否正確。
8)檢查密封體內有無密封液循環,機械密封是否處于干摩擦狀態。
(2)轉軸部位漏油的治理措施
1)使回油孔暢通實現治漏。很多機械設備,回油孔處于水平狀態,回油時的暢通性比較差,容易產生積油現象,會使潤滑油沿軸向外滲出。如把回油孔改為傾斜的,并增大孔徑,這樣便可加速回油速度,實現回油暢通,從而排除滲油故障。
2)增加密封實現治漏。如手柄軸與套之間的結構,由于這類結構間隙較大,容易造成潤滑油沿軸滲出,可在手柄轉軸上分別切出兩個環形槽,并加上O 形密封圈,即可防止潤滑油滲出。
3)油改脂潤滑實現治漏。用油潤滑的滾動軸承,在毛氈磨損以后,往往會使潤滑油沿軸滲出,但如果把油潤滑方式改為脂潤滑方式,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漏油的可能性,治漏效果十分明顯。
(3)箱體部位漏油的治理措施
1)通過堵砂眼、氣孔等缺陷實現治漏。發生漏油的箱體多是因鑄造時產生砂眼、氣孔等缺陷所造成。對于開敞性比較好,缺陷又很明顯的漏油箱體,可以采用環氧樹脂粘接劑進行涂補。對于開敞性比較差,缺陷又很不明顯,例如出現裂紋、疏松的箱體,可以采用水玻璃填充法修復。
2)對結合面之間不平的缺陷實現治漏的方法。箱體結合面不平的缺陷主要是因為加工表面太粗糙,或者加工后由于還存在較大的殘余內應力,使箱體在使用中發生變形而引起。治漏方法隨結合面的拆卸性質不同而不同。
對于箱體上不經常拆卸的結合面處產生漏油現象時,一般可采用刮平結合面,用清漆涂抹紙墊兩面,然后再壓緊的方法進行治理。
對于箱體上經常拆卸的結合面處產生漏油現象時,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是刮平結合面,尤其對于小型箱體的結合面更應如此。對于較大型箱體的結合面,一般都采用在結合面四周開槽加耐油橡膠密封線的方法治漏。